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19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海边直播 > 资讯 > 正文

《进击学神》系列指导----第4篇:不同课本不同读法

来源:海边直播 作者:海边小李 2016-09-21 11:04:34

中考真题

  一、不同课本不同读法,才最高效

  每一次升学,我们会发现要学习的科目突然变多了,各科的课本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对孩子学习来说是一个突变,对孩子能力的要求也直接抬高了一个层次,原来固有的方法,一般应付不来或者不够高效。

  语文课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数学课本上却总是有好多难以理解的公式,历史课本好像在讲故事,政治课本上又有一大堆需要回答的问题……各种课本五花八门,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面对数量众多且风格迥异的课本,很多同学都感觉有点“慌”,心里发虚。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有一个诀窍可以帮助我们读好每一科的课本——对不同的课本,采取不同的读法。

  很多人得益于这个诀窍。如读历史课本时,先通读课文,了解时间、事件等基础知识,再仔细挖掘每一句重要的叙述,然后给自己出题,并作出答案。这样读一遍历史书,比单纯读十遍都更有效。读理科课本时,方法和读历史课本又很不一样:先看懂每一个概念、定理、定律,再搞懂它们的由来,然后动笔计算书上的例题,和书本上例题的步骤进行比较,思考例题如何体现定理,理科教材必须逐字阅读,咬文嚼字,教材经过多年的推敲,已经很难再有改动,所以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都很可能是有说法的,需要有庖丁解牛的意识,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册与册,这里面都是与暗含了大量的逻辑的,读者要想吃透教材,需要把这些逻辑反扒出来,慢慢养成深挖知识点的意识。

  这样,课本的精华就被汲取得差不多了。其实,要读好课本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找对了方法,利用好课本,就能提高学习成绩。我们中间有很多人其实也很重视课本,但阅读方法不当,总是用一种固定的方式阅读所有的课本,常常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头脑茫然,越来越糊涂。如果及时转向,用不同方法来读不同的课本,就能避免走弯路了。

  读课本不是把课本读一遍,或者读N遍,而是不断地研究内在的知识体系,看透编者的思维,慢慢的构建出自己的体系,读到可以评价这本书,如“这本书的章节如果可以这样设计学起来会好很多” ,“这里如果加入这样的例题孩子会更好接受”,“这个知识和那个知识点如果设计一个陷阱题会好很多”等等,如果读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说真的读懂了书。刚开始很可能达不到这个程度,但要有这个意识,几年之后就根深蒂固了。(本人理科思维,仅是个人观点)

  二、可以这样读课本

  我们正在或将要学习的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科课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差异很大,有时候,一个科目的课本中,课文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别 (如语文)。因此,我们不再以科目来分类,而直接按照课文的类型来分,大概将它们分为叙述性课文、论证性课文、分析性课文、描述性课文四大类。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

  1.叙述性课文这样读

  叙述性课文以叙述性的内容为主,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历史课本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这一类。可能有的同学已经体会到了,叙述性的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可课文中对那些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却常常让人感觉头疼。我们以历史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这一类课文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问题一:背下来就行了吗?

  从表面上看,历史课文就是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无非就是交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没什么波澜起伏,也没讲什么大道理。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对课文的内容一律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什么呢 ?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课文这样写的目的。阅读历史课文,了解史实是一方面,只是最起码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去了解书中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等)。掌握了这些关系,才算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问题二:分析难懂就可以不看吗?

  很多人觉得课文中对叙述性内容的分析太枯燥,很难理解,所以经常采取跳过的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忽略不计。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明智。虽然这类分析不是出现在课本上的醒目位置,内容也不太多,但它其实是最重要的。它常常深刻地指出了历史事件、人 物之间的关系,或者隐藏了历史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间的联 系,对我们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类分析,看不懂也不要轻易放掉。如果觉得困难比较大,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

  问题三:每一遍都要读得很仔细吗?

  不是的。

  阅读历史课本,第一遍要求非常仔细。第二遍时不必过多地注重—字一名,但一定要按照 顺序阅读,读每一个章节时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时间、地点、事件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内在联系,把这些联系弄明白了,学好历史也就不会有大问题了。

  2.论证性课文这样读

  这一类课文以论证性的内容为主。典型的论证性课文就是我们的政治课文,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议论文属于这一类。我们以政治课文为例,来看看读论证性课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观点是最重要的吗?

  是的。观点是论证性课文的重中之重。政治课文的阅读应该着重在课文本身所阐述的观点。假定你正在阅读某一节,观点可能就是这一节的标题,也可能出现在一节中的重点段落,或者是结尾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篇章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这些主要的观点。观点就是灵魂,掌握了观点,等于抓住了论证性课文内容的要害。 问题二:结论和论据怎样读最有效?把结论和论据对照着读最有效。政治课文通常有一些结论性的观点,编著者会用很大的篇幅去论证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先读结论,再去有意识地看课本 上的论据,可以尝试着分析这些论据属于哪一类,是事实、数 字还是说理?想一想编著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相互对照着看, 你会发现效果很不一样。

  3.分析性课文这样读

  分析性课文都是以比较严肃的笔触一步步进行分析和推理,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这类课文主要包括各门理科类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高中的生物等内容。我们看到,分析性课文中很多科目如物理、化学等是我们刚刚或即将要接触的,对于这些课本的阅读,应该注意这样一 些问题。

  问题一:初学者怎么办?

  初学者一定要重视“原始积累”。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几何的时候,感觉几何抽象、难学,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在他的大脑里还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接受新知识就会感到困难。学习一门新学科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阶段,在该阶段要强化记忆、反复感悟、反复理解。当达到一定层次后,就自然会做到游刃有余。

  所以有时候就会感觉“有些东西很难,当时理解不了,可以过了一段时间,我也没怎么学,我就想明白了”,其实这不是不学就明白了,而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层次,量变引起质变。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学习的的进步不是渐变的,而是顿悟的,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明显的感受,从某一个瞬间开始,自己的理解能力似乎突然好了很多,其实这就是一次顿悟的过程,一次思维优化的过程,一次质变的过程,俗称“开窍”。

  人为“开窍”禁术:要做的有两点,一个是不断地进行量的积累,不要怀疑这是否有效,无效就说明自己“开窍”周期比较长,每个人都不一样的,积累便是了,努力又不会屎。另一个是顿悟的前后一定要细细品味这个过程,争取抓住自己顿悟的瞬间,找到规律。我在初三到高一是一个逆袭的过程,初三下和高一上一年的时间,可以明确感知到的质变有五次左右,第一次把握的比较好,找到了规律,基本量变两个月在某一个星期就会感知到自己理解能力明显增强,所以初三一个学期从中等学到了第一,高一一个学期438到第一。这是有规律的,只不过很少有人会真的体会到并且抓住自己思维发展的规律。

  问题二:如何掌握知识点和潜在规律?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试着将每页课文中所含有的知识点或蕴藏着的潜在规律都提炼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写在页眉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复习时一些知识点被漏掉(初学一门课程时,概念较多、基础知识较零碎,复习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在不重要的内容上浪费 时间。然后,精读每一字课文。复习时,首先将每页页眉上写的问题当成考题来检查自己对本页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对能准确、流利回答的问题,就算通过;对不能流利回答或回 答不好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复习一下,直到能准确、流利地回答为止。如果将这些问题都掌握到位,就说明本页内容被掌握了。

  问题三:记现象、背结论,就万事大吉了吗?

  很多同学在理科学习时倾向于了解记住结论、公式,或者记住各种题型,做题时就死套公式;有些老师在讲课时也会教给孩子各种题型的解法,然后告诉孩子,这类题就这么解,然后是**公式,这样学习就是死学,是把知识学死了,把课本读死了。在读课本时,很多人只了解“是什么”,却很少想想“为什么”。比如当课本上介绍怎样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时,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运用“累积法”,用课本的总厚度除以总张数,却不想想为什么能用这样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限制我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展。

  4.描述性课文这样读

  描述性课文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这类课文要注意两个问题。

  问题一:一定要获得充分的感受吗?

  是的,这是阅读描述性课文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感受作者的感受,感受文中的情与景,感受书中的真、善、美。 举例而言,在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词句时,我们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 能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深刻理解他的作品。

  问题二:如何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细细品味,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描述性课文常常意蕴深刻,内涵丰富,因此读这些文字时要每字每句地读。比如我们读到的是一首美妙的诗歌,如戴望舒的《雨巷》,细细品读“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语句时,是不是犹如亲历了诗人的感受呢?

  读书,别着急,静下来,慢慢品味,送给同学们,也送给正在看文章的家长。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