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19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正文

2015年语文百科知识点推荐《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若冰 2015-04-11 20:43:44

中考真题

一、按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坎坷(kě) 唐(táng) 默而识之(zhì) B.陬邑(zōu) 狂嗜(zhì) 饥肠辘辘(lù) C.坍下(tān) 夏(miǎn) 其义自见(xiàn) D.胡诌(zōu) 不愠(yùn) 孜孜力学(zī)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愠(怨恨) 不期然(希望) 书券三纸(证券) B.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广识(广大) 兴致淋漓(兴趣情致) C.领略(品尝、欣赏) 蒙冤(受到)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 D.温故(古代的) 胡诌(编造) 形影不离(身体)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纯熟 秘诀 真挚 枯燥乏味 森罗万象 B.交涉 浩劫 潜服 陈言老套 倚马万言 C.袭用 效法 索然 聚精会神 诸如如此 D.携带 崇拜 苦觅 得心因手 鸦雀无声

4.下列汉字的构字方法,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末(会意) 马(象形) 尖(会意) 衷(形声) B.明(会意) 唇(形声) 本(指事) 塑(形声) C.阔(形声) 森(会意) 刃(象形) 手(指事) D.尘(会意) 跨(形声) 水(象形) 三(指事)

5.下面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读书琐忆》的“琐”,指所忆的是多件小事;所“忆”的中心是爱买书,“忆”的起点是“小时候”。 B.《“论学”六则》中第六则,阐述“学”和“问”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突出“好学”的重要性。 C.作者以“一目十行”和“倚马万言”这两种读和写的本领为例,都是为了说明“勤学苦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有真本领。 D.《谈兴趣》最后一段是本文“点睛之笔”。“兴趣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点明了兴趣的产生要靠自己去发掘”、“寻求”,而且用了比喻手法。

二、依据要求填空 1.按课文填空。 ①你大概在以书册_______着度日如年的光阴吧?(A.消失 B.消遣 C.消磨 D.打消) ②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获得最高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力以赴。 (A.聚精会神 B.全神贯注 C.注意集中 D.旁若无人) ③抄了一个多星期,_______把《浮士德》全抄下来了。 (A.果然 B.竟然 C.突然 D.居然) 2.按课文联句。 ①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致疑______________。好学而不勤问,______________。 ③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

三、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形声字有一个长处,就是只要知道声旁,就可能按声旁读准字音了。 ( ) 2.“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字用法是顺接,“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转接。( ) 3.“人应该支配习惯”说的是好习惯可以养成,坏习惯能够改掉,但和学习一样是急不来的,不能速成,知道就行了。 ( ) 4.《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和他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书,共20篇。 ( ) 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人不知而不愠”等都是孔子对学习的方法的论述。

( ) 四、阅读下列语段,分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历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举例来说吧,我书房中有一副对子,下联不是“竹解虚心是我师”吗?这一句原是成语(不知作者是谁),作者着眼于竹的中空,觉到和人的虚心相似,可以效法,所以就造出了这样有新味的句子。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流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能说什么了。 1.请写出文中空缺处解说“触发”含义的一句话。 2.细读文章,理解好的“触发”应注意哪两点,请分别用三字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具体阐述和举例证明中心意思的。 4.分别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