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19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报考 > 教育动态 > 正文

北大教授:初中语文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温儒敏 2009-08-19 15:50:24

中考真题

  阅读:快乐至上

  我这些年参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部分工作,有一些感受。目前课改的进展是艰难的,成效不容乐观,虽然已经出了很多经验,发表很多文章,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是,和课改目标要求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印象式、经验层面的,是观点加例子,缺少量化分析的,如果没有充分的调查试验,不是在科学地占有可靠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可能只适合一时一地,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现在基础教育有那么多的问题,可是对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还是缺乏研究,总是在拍脑袋,不是靠科学论证。

  比如,学前儿童的阅读量应当如何测定?是不是越多越好?学前教育的“度”在哪里?双语教育对于儿童思维发育是否有利无害?现在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可靠的结论。我们那些经验性的文章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经验,大都还是围绕那些还不太清楚的结论在转。

  我认为只有发挥实事求是精神,靠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语文教育包括儿童阅读的研究才能够超越经验层次,上升到科学阶段。如何让孩子们亲近母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心得。但是,我们更需要科学的超越经验层面的研究。

  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现在那种一切指向高考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很枯燥、很累人的,难怪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也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他们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即使把学生送进了大学,也不能说是成功的。

  学生的阅读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当今我们的社会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北京统计局调查,北京市民阅读时间相当少,不敌上网看电视的时间。调查1500户居民,3733人,15~74岁,发现城镇人均可支配时间4小时21分,其中平均看电视1小时53分,上网32分钟,读书包括读报纸杂志通通加起来才22分钟,占可支配时间8.4%。农村更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只有8分钟,占3.5%。而打桥牌打麻将的时间超过阅读时间,为14分钟。可以说我们的公民生活中,阅读的地位仍然很低,我们的社会没有多少书香味。

  在这样一个不爱读书的环境里培养学生阅读爱好,难度可想是非常大的。就像希腊神话中那个推着大石头上山的西西佛斯,费了很大力气把巨石推上山,随时又可能滚下来。但我更欣赏把热心儿童阅读事业的老师与出版家喻作“点灯人”,你们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然抱有理想,希望搞好儿童阅读教学,推进青少年的课外阅读,让新的一代公民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于学前儿童及小学低学段的阅读问题,我觉得总的还是要减负,把其他方面加给孩子的负担减少,阅读也注意适量,不要太多功利性阅读。孩子们负担实在太重,除了教育体制(比如高考、中考、择校,等等)的制约,更严重的是社会上对儿童与幼儿教育可能存在误区。要推进儿童阅读,千万不要一窝蜂搞“提前量”,不要增加儿童的负担。对孩子而言,阅读应当是快乐至上的。现在有一个口号,大家都似乎认可和习惯了,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口号,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目前我们对学前儿童及低学段学生的阅读还缺少科学的研究,需要整合多学科来共同完成,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儿童阅读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在儿童阅读问题上,我们再也不要被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误导了。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前提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践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自己的素养。阅读习惯是一生打底子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阅读习惯?特别是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你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

  最近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全国招标,实施11个调查项目。其中一个是由张杰老师主持的关于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调查表明,初中有78%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可是到了高中,兴趣就减少了,只有36%的学生喜欢阅读。更令人惊讶的是,高中三年居然只有32%的学生完整读过1至5本课外书。小学与初中的阅读大都是老师要求和指定的,其中也不全是学生的爱好,而高中要应对高考,读书受到限制,阅读兴趣就递减了。无论什么原因,都无可否认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仍然面临很大困扰。如果高中毕业了还没有读书的习惯与爱好,日后要培养兴趣,难度就更大了。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社会竞争的紧张感转移到儿童这里来了。小学生除了繁重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还要学琴、学画画、学书法……负担太重,而家长老师又不断灌输竞争意识,很多儿童的阅读兴趣不是越来越高,而可能是越来越低。本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低谷”了。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儿童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还有几样因素在制约和削减学生阅读兴趣。一是电视,二是游戏,到中学阶段都大量侵占读书时间。北京市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读书、电视、游戏这三样的时间差不多。此外,还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原因,就是家长老师不让孩子“看闲书”。所谓“闲书”大都是课外书,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书。

  事实上,不让读“闲书”就意味着扼杀读书兴趣。道理很明白,太过功利性的阅读(主要面对考试),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比如一定要求学生做笔记,或者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等等),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煞风景,扼杀读书兴趣。所谓“闲书”也不必过于强求限制,给学生一点选择的空间。要求太严格就适得其反。记得我上初中时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要求,当然那时考试也不像现在这样要命,所以我们阅读是比较随意的,散漫的,主要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那时我读了大量小说如《三侠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包龙图断案》之类,结果阅读习惯与兴趣都培养起来了,也不见得就受到多少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学生阅读的目标不能太功利,让他们少读教辅,多读一些“闲书”课外书,也可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家长和老师不必过多干涉。只有自由阅读,才能引发兴趣,培养习惯。

  还有一个阅读兴趣的“拦路虎”就是教辅类书。目前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读教辅花费的时间很多,比如读“作文书”,越读越添加“匠气”,也越没有读书兴味。在应试教育还不能彻底摆脱的情况下,要求完全拒绝教辅不太实际,可是能否调和兼顾一些?起码小学和初中阶段少读一点,让孩子们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如果只是瞄准考试,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让孩子们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阅读面宽了,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每年那些高考“状元”,大都是比较喜欢读书,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广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消闲文化,包括影视和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读物,往往都比较能吸引人,给人娱乐和刺激。要求青少年不去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这应当是适度的“消费”。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尽量把持自己,不是被动地卷进流行文化,尽可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使自己保持一种真正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良好的生活方式。

  分级阅读与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与中学生阅读比较,儿童阅读当然要有更细致的指导。要注意分级阅读,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展程度,从引发培养趣味入手,什么年级读什么书,有个大致的安排。由浅入深,不断扩大范围,逐步让出一部分属于孩子们自由阅读的空间,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有些学者认为随着年龄段的变化,学前儿童与小学生阅读随着年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即:摇篮童话阶段、民间故事阶段、寓言阶段、童话阶段、还有故事阶段、传记阶段、文学阶段、思索阶段,等等。这些划分有点琐碎,不一定准确,但说明阅读确实应当考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展水平,阅读兴趣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到阶段性。

  关于阅读教学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考试评价要把课外阅读情况考虑进去,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改之后,不少老师为了突出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训练放松了。其实阅读能力还是需要训练的。课程标准那些基本的要求不应当放弃。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优秀诗文的诵读与背诵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引起并逐步培养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这时候起就学习默读,背诵优秀诗文。三、四年级的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开始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颂读诗文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五、六年级应当养成默读的习惯,并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以上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做到就不容易了,不必层层加码。如何达到这些基本标准,每位老师都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你的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方法。

  另外,要注意引导那些对阅读缺少兴趣的学生克服阅读障碍问题。为什么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除了负担重等原因,可能还有心理因素。比如阅读时紧张,没有轻松的心境;阅读速度太慢,总希望每次阅读必有收获,欲速则不达;有的孩子自卑,不敢在课堂上朗读,还有的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怕读错了引起同学笑话,等等。现在的课堂阅读教学因为面对考试,要求过于严格和琐碎。也可能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比如教学生读一篇散文,就是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词语形式,等等。不是说这一套不必要,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有时不得不如此。而且课改之后,很多老师讲课也比较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强调多种理解了。但是,这种太过机械、琐碎,目的性过于强烈的学习,对于阅读兴趣培养显然不利,还可能制造阅读心理障碍。所以除了改进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还应当特别注意容许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自由。如果课外阅读也用课内教学的规定与办法,目标那么固定,对于那些本来就有某些阅读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能特别不利。

  关于经典阅读

  前面说了现在许多学校与老师家长都给孩子阅读加码,要求过高过急,是不利于培养阅读兴趣的。我曾经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问如何让她读小学的孩子喜欢三国、水浒。我回答说,没有必要要求他们现在就读,年龄还不到嘛。课程标准里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主要读一些浅易有趣的古典诗文。其中诗是主要的,文可以少一些。小学低年级应当以童话、传说、故事阅读为主。到高年级就可以增加经典的儿童文学与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普读物、励志故事之类。这主要考虑儿童的心智发展。三国、水浒、红楼梦,等等,没有必要强求在小学阶段阅读,不要提前加码要求。他们喜欢读杨红樱,喜欢哈里波特,就让他们去读好了。

  这里我再说说初中以上经典阅读问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的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问题是,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有时代距离。学生读经典不宜强迫,宁可先说明,不喜欢是正常的,但读了会大有好处。很多孩子踌躇满志地选择了经典的书来阅读,可是半途而废,有些甚至刚一开头就读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也正常。要求每一本书都从头看到尾,是做不到,也没有必要的。“读不下去”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选择,也许这本书太深,不适合他们。

  确定合适的阅读书目,是重要的第一步工作,老师家长应当有所指导。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了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了,终身都大有好处。

  读书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浏览略读,主要是由兴趣引导,快速获取信息,有时一本书就是看看前言后记,或者开头结尾部分,阅读面是广的;另一种是精读细读,主要读经典作品。

  网络时代阅读问题

  处理好不同年龄段读图与文字阅读的关系,也是个新问题。

  现在是所谓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了,看电视、上网、读图的时间多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影视、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的书的阅读,尤其是文学的阅读。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就拿电视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欣赏过程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你不可能象阅读一本书那样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来或翻回去边读边思考。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不过网民的阅读可能形成跳跃、拼接的思维习惯。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书本阅读,而且阅读习惯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小学生语文学习从图像开始,帮助很大。这些年一些出版社出了许多绘本童话、故事之类,还有分年级介绍阅读的,主要适合小学与学前儿童,我觉得都很好。有些学校还把绘本讲述引入小学阅读教学,这也许是激发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好办法,也可以试验。但到中学特别是高中,读图应当相对减少,文字阅读应当是主要的,基本的。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书没有耐性,可是拿起漫画就手不释卷,这也许是所谓“新人类”的特点吧。不管怎样,读图毕竟不能取代读文字的书。图像与文字表征不同,图像长于实而短于虚,短于非物质性实体,复杂的情感与抽象思维就很难靠图像表达。图像表征的对话深度显然比不上文字,甚至还可能深度流失。

  从审美看,文字表述的想象空间可能更大,图像虽然有长处,但容易坐实,影响到符号的开放性启导性,自然也影响想象力的展开。图像出版物以及影视中形象的丰富性容易被定格,不有利于个性化阅读。试想,把《醉翁亭记》拍成DV效果会是如何?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非常普遍,教学检查就重视这个,这不是好现象。多媒体使用的好处是明瞭,但不宜过分依赖,要有限度,否则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影响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