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19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学百科 > 奇闻趣事 > 正文

全球最奇异新物种盘点:食肉蛞蝓像外星生物(图)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09 16:45:22

中考真题

  每年全球都会发现至少15000种新物种,目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奇特新物种,其中包括:吸血鬼鱼、世界上最小的蛇、迷幻襞鱼等。

  吸血鬼鱼

  发现地区:缅甸

  发现时间:2009年

  它们并不大,而且也不漂亮,但是这种学名叫做“Danionelladracula”的小鱼却是非常奇特。这种体长仅1.7厘米的小鱼在其上下颚长着吸血鬼一般的尖牙,它是3700多种鲤形目鱼类中惟一一种长有尖牙的鱼类,雄性的大牙齿在领地争夺时会派上用场。

  英国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鱼类研究专家阿尔夫-布瑞特兹(RalfBritz)说:“这项发现之所以非常令人惊异的原因是鲤形目鱼类在0.5亿年前就已进化消失了牙齿结构。”为什么这种小鱼在进化历程中仍保留着牙齿结构呢?科学家经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显示,这种吸血鬼牙齿般的结构并不是牙齿,而是一种骨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颚骨的副产物,这些骨骼会刺破皮肤生长形成弯曲的尖状结构。它的下颚可以张开较大的角度,与身体主躯干呈45-60度。

  通过对比吸血鬼鱼的DNA和斑马鱼以及鲤形目鱼类,布瑞特兹评估出这种骨骼突出结构是在0.3亿年前鲤形目鱼进化失去牙齿后逐渐形成的。吸血鬼鱼并不将这种奇特的牙齿用于捕食,在身体结构上雄性还长着较大的腹鳍和顺向肛门,生殖器官位于鱼鳍之间。

  世界上最小的蛇

  发现地区:巴巴多斯岛

  发现时间:2008年

  如果你被今年初挖掘发现的13米长、1吨重的大蟒蛇化石所震惊,那么2008年发现的一种新物种蛇则会更加吸引你,这种学名为“Leptotyphlopscarlae”的小蛇,体长仅10厘米,还不及意大利面条粗,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蛇,可以蜷曲在一枚英国便士硬币或一枚美分硬币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布莱尔-赫奇斯(BlairHedges)于2008年在巴巴多斯岛的岩石中发现这种小蛇。这种小蛇通常钻进入地下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它们进食的方式很特殊,先将蚂蚁吸干,然后再吐出蚂蚁的尸体空壳。据悉,这种小蛇属于细盲蛇,它们的体型一般都很小,之前历史记录显示世界上最小的蛇也是细盲蛇,该物种的学名叫做“LesserAntillean”,体长仅110毫米。由于它们的体腔很微小,雌性只能产一枚卵,是一种非常纤细的卵。赫奇斯称,如果比它再小的蛇就无法正常产卵生育。

  迷幻襞鱼

  发现地点:印尼

  发现时间:2009年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海洋生物,它的学名叫做“Histiophrynepsychedelica”,人们通常将它叫做“迷幻躄鱼”。1年前当潜水运动员在印尼安汶岛近海30英尺以下的海域中潜水时,意外地拍摄到这种浅水鱼,据称在这位潜水员20多年的潜水生涯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伯克国家历史和文化博物馆鱼类学者特德-皮特施(TedPietsch)接收到这种鱼类的照片时,猜测它可能属于隐棘躄鱼属。目前,他使用基因和形态学数据已证实它完全是一种外形奇特的新物种,属于隐棘躄鱼属。

  迷幻躄鱼的皮肤呈胶状,显现肥胖、肉质厚而松软,它的皮肤上覆盖着白色条纹,这些白色条纹是从眼睛呈放射状向身体蔓延。这种白色素可以使它的皮肤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更便于混入海底五颜六色有毒的珊瑚丛中寻求庇护。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鱼类展馆副馆长里奥-史密斯(LeoSmith)说:“迷幻躄鱼是一种具有视觉欺骗性,却没有毒性的鱼类,它的进化方式是模拟美丽多彩的有毒动物。皮特施和同事们称它非常像海底环境的有毒珊瑚。”皮特施说:“这种鱼具有身体可塑性,它们可将面部像喇叭状扩张,然而再缩回。因此当它们试着穿过岩石小裂缝时,两只眼睛会位于身体横向的一侧。它也可能是一种向对方威慑的表现,当它扩张其椭圆型面孔,其他动物看到这种眼花缭乱的多彩肤色条纹时,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有毒的鱼类,尽早地避开。”

  迷幻躄鱼在其面部的外轮廓可能有一种感官结构,就如同猫胡须一样具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这种鱼通过面部外轮廓感官结构能够感触到一些海底洞穴内部石壁的状况,便于在珊瑚礁之间狭小的空间进行探索。这种鱼的下颚长着2-4排不对称的小牙齿,可用于咀嚼更小的鱼类,虾以及其他海洋生物。这种鱼喜欢成双成对地活动,它们经常会隐藏得非常好,只有当潜水员在海底碎石中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的踪迹。一旦它们被发现,迷幻躄鱼就会立即试着脱离潜水员的视线范围,进入海底岩石裂缝中,或很大程度地扭曲自己的身体钻进某个小洞中。它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它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腹鳍探索自己所在的环境和位置,就如同我们使用手一样。

  粉红氰化千足虫

  发现地点:泰国

  发现时间:2007年

  这种千足虫身体呈粉红色,身体散发出一种杏仁的气味,学名是“Mangkornchomphoo”。2007年,科学家在泰国中部发现这种奇怪的千足虫,它的身体纤长、长满刺状突起,能够缓慢地释放氢氰化物从而阻挡掠食者的攻击,因此它们也被命名为“粉红氰化千足虫”。

  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亨瑞克-恩格霍夫(HenrikEnghoff)是该物种的发现者之一,他指出,或许它们身体鲜艳的粉红色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当掠食者看到它们时似乎接受到一种信息——这是一种白天在树叶或岩石上栖息的有毒物种,它们晚上会蜷曲在潮湿的丛林环境中。

  粉红氰化千足虫现成为千足虫家族中最新成员,千足虫多发现于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这些动物通常体型稍大一些,身体多刺,外表呈现各种色彩。这种最新发现的千足虫体长3厘米,它是该家族成员中最大、最多刺的一种,也是外表最炫丽古怪的。


  巨型象鼩

  发现地点:坦桑尼亚

  发现时间:2008年

  坦桑尼亚中部乌德赞瓦山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化热区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区域曾发现了多种新物种。2008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巨型象鼩,但它并不是鼩鼱,它的近亲包括:大象、蹄兔、土豚和海牛。

  象鼩是地球上15种“活化石物种”之一,它至少在0.23亿年的进化历程中体型未发生变化。最新发现的这种象鼩学名为“Rhynchocyon udzungwensis”,体重700克,与野兔差不多,但它要比平常的象鼩大许多。

  科学家们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万—2.4万只巨型象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生活范围应该是地处高纬度的森林地带。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拉思本表示,巨型象鼩的进食方式与食蚁兽相似,都是用舌头将昆虫卷入口中。此外,它们一般在地面下筑巢,白天出来觅食。

 


  食肉蛞蝓

  发现地点:英国威尔士

  发现时间:2008年

  2006年,英国威尔士城郊花园里发现一种神秘物种,目击者称,它看上去就像是外星生物,全身白色,像幽灵食肉蛞蝓一样。直到2008年,这种蛞蝓才被命名为“Selenochlamys ysbryda”,确定为一种新物种。

  英国加的夫大学无脊椎动物生态学家比尔-西蒙德逊(Bill Symondson)描绘这种神奇的蛞蝓物种像一个通着电的白炽灯。它们生活在地下,主要以蚯蚓和其他蛞蝓为主,虽然它们没有眼睛,但它们可以通过身体的敏感收受器探测到猎物。当它们发现猎物时,会十分残忍地用锋利、多刺的口器刺破蚯蚓或蛞蝓的身体,然后用力地吸食伤口溢出的血液。

  由于它的近亲生活在亚洲西南部的高加索山脉,它们是在山脉洞穴里居住,很可能是由于肥料出口被带到英国的。这种蛞蝓数量不多,生存密度很低,因此科学家并不认为它们的存在会对蚯蚓构成太大的威胁。

 


  条纹脸狐蝠

  发现地点:菲律宾

  发现时间:2008年

  这种2008年新发现的一种狐蝠面部呈白色和赤色相间的皮毛,看上去非常像狐狸的面部。它被人们称为民都洛条纹脸狐蝠,学名为“Styloctenium mindorensis”。这种狐蝠最接近的近亲物种生活在距离印尼1200公里的岛屿上。

 


  褐色粘鱼

  发现地点:南极洲

  发现时间:2006年

  褐色粘鱼的学名是“Pachycara cousinsi”,其体长41厘米。这是一种生活在海底4.5公里的鱼类,是英国研究探索小组在南极洲和非洲、印度洋交界的克罗泽特群岛发现的。

  这种深海鱼全身湿润,肉质像果冻一样,或许由于它们在海底身体承受巨大压力从而导致行动十分迟缓。


  管眼鱼

  最初发现:193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域

  最终鉴别:2009年

  它们是一种令科学家惊奇的新物种,虽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发现,但直到现在才揭示它的秘密。深海2000多英尺处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小型鱼类,它们叫做“管眼鱼”(barreleye),长着透明的头部和管状眼睛。这种鱼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39年,生物学家知道这种鱼特殊的眼睛结构能够很好地收集光线,但是管状眼睛却导致它们视野狭隘。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管眼鱼的眼睛能够旋转,并且它们的视野并不狭隘,甚至还能清楚地看到头部上方的猎物活动状况,它们可通过透明的头部直接探测正面前方和头部上方的猎物。

  管眼鱼的学名是“Macropinna microstoma”,是一种适应海底漆黑环境的深海鱼,在海底2000英尺的区域,太阳光很难照射进来。它们可使用非常灵敏的管状眼睛搜寻头部上方轮廓模糊的猎物目标。科学家曾认为管眼鱼的眼睛是固定向上方凝视的,但是这种推测是不成立的,那么管眼鱼会将无法发现正前方的猎物,并且它们的小型尖状嘴很难捕捉上方的猎物。管眼鱼在深海漆黑环境中究竟是如何捕猎的呢?今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布鲁斯-罗宾逊(Bruce Robison)和肯姆-里森毕奇勒利(Kim Reisenbichler)使用研究所的远程水下机器人对蒙特雷海湾深海管眼鱼进行探索研究。在2000-2600英尺(600-800米)的深海处,远程水下机器人装配的摄像仪拍摄到管眼鱼悬浮在水中,在仪器明亮光线的照射下,管眼鱼的眼睛释放出鲜艳的绿色光线。同时也揭示了之前未曾发现的该鱼类奇特特征——它的眼睛由透明、充满液体的头部外壳覆盖着,这个透明外壳位于管眼鱼头部顶端。当一条管眼鱼被打捞到船上时,它在深海中充满液体的透明外壳没有了,这可能是由于在深海渔网捕捞时将它的透明头部外壳损伤造成的。

 


  婆罗洲扁头蛙

  最初发现:1978年印尼婆罗洲

  最终鉴别:2008年

  婆罗洲扁头蛙的学名是“Barbourula kalimantanensis”,最初发现于1978年的印尼婆罗洲,但事隔30年才真正地鉴别出它的身份。科学家最终确定它是一种没有肺部的蛙类。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卫-比克福德(David Bickford)多年来从事这种蛙类的研究,他认为失去肺部的浮力,可使它们更好地沉在快速水流的小溪底,在这里高氧气含量的水可透过它们的皮肤进行吸收。

 


  光合作用海蛤蝓

  最初发现:1870年美国东部海域

  最终鉴别:2009年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称它为“Elysia chlorotica”,这种亮绿色的海蛤蝓发现于美国东部海域,它们主要以吃水藻为食,但令科学家们惊奇的是它们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可以获得太阳能。

  虽然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这种海蛤蝓,但直到今年初科学家才对它产生了清晰认识,美国缅因州立大学的玛丽-罗姆霍(Mary Rumpho)发现了这种海蛤蝓是如何工作的,它们能够窃取水藻中的叶绿体增加至其肠道的细胞中,这种可获得太阳能的动物同时还将某些水藻的基因添加至自己的DNA结构中。目前还没有科学家能够发现这种海蛤蝓实现“光合作用”秘密所在,尤其是跨越物种进行DNA吸收在科学家看来是无法实现的。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